加快甘肃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编辑: 更新于:2014-3-10 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关于甘肃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七项建议。
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平等共享公共服务,促进人口流动
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为的将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流向城市只能作为暂住人口,而且就业、住房、物质供应、社会保障与福利、子女教育和其他社会待遇上与城市人存在着差别。这种人为身份的划定也带来了城市人歧视农村人,农村人进城得不到城里人的认可和公平待遇。如果不能解决身份的限定,人口流动必然受到限制,而且还会出现社会阶层间的矛盾,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同时,甘肃省的城镇化属于全国城镇化的一部分,户籍限制,影响了人口在地域间的流动,从整体上影响了全国的城镇化进程。
二、促进形成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和规范
在现行土地制度下,集体所有土地除国家征用外,其所有权不能流动,土地使用权形态的流动要通过农户转包和集体调整进行。这种土地制度不利于割断农民同土地的联系,并逐步向市民转化。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对现存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允许对土地使用权的承包和转让进行有偿付费,促进其合理流动。这种制度创新不仅可以实现土地向种地能手适度集中,实现规模经济,而且还能满足愿意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的意愿,促进农村的非农化发展。
三、加大联村联户、坚持产业富民,发展农村经济
城镇化的前提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剩余劳动力,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习惯的做法就是牺牲农业来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城乡壁垒严重。而且政府所制定的投资、税收、价格、社会福利等政策有利于城镇地区,城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镇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使得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盲目的人口流动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先发展农业,只有农业经济强大了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才能提供产品有效需求市场,才能增加工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所以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逐步淡化城市偏向倾向,增加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农业的产前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
四、立足区位比较优势,各地选择合适的城镇化产业支撑模式
工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关键。目前国际上城镇化水平稳定的发达国家,其城镇人口的就业主要集中在现代的第三产业部门。而发达的第三产业是以工业的发达为前提的。甘肃省原来的工业化模式完全受到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规划,走的是粗放型的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模式。资源密集、资本密集,而且还割断了产业之间的前向后向联系,不利于劳动力的转移。同时甘肃省在工业结构上偏重于重工业,轻工业较弱,现代的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只有根据本省各地特有条件寻找合适的工业化模式才能摆脱这一困局,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进一步放宽投资限制,创新投融资体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在这方面,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走人民城镇人民建的路子,特别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温州模式的成功一方面就在于大量民间资本参与到城镇建设。甘肃省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投资推动阶段,需要靠大量的投资来发展工业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因此在城镇建设上资金稀缺,吸引民问资本十分必要。
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交易成本
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于市场提供了获利的场所,在城镇化过程中,投资的多元化需要市场自由配置资源为投资者带来获得收益的机会,这是民间资本愿意参与市政建设的关键。因此,高效的政府行为必然带来经济体中生产要素的自由配置,有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国际经验表明政府服务的竞争性提高、政府官员之间串谋的难度增加,均会使政府办事效率大大提升,而政府办事效率提升又会加快经济体中交易活动的进行,促进私人、企业办事效率提升。甘肃地处内陆,商品经济落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政府部门官僚习气严重,垄断性的政府服务和官僚体系很容易滋生腐败,造成社会交易效率、办事效率低下以及资源浪费。
七、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对交通和通讯这类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更大的投资倾斜
甘肃省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成了制约其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瓶颈。而各国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保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交通和通讯这类基础设施必须超前发展。这是因为,社会系统的有效性是由其人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速度和质量所规定的,而交通和通讯正是其载体。要打破甘肃省交通和通讯滞后状况同城镇化要求不相适应的格局,实现甘肃城镇发展的网络化、圈带化,必须对交通和通讯进行更大的倾斜。同时要改变目前这类基础设施由政府包揽的格局,为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的方式,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撰稿人:吴 政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