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
  • 大图切换1

党员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员风采> 党员风采

涓涓细流汇成海

编辑: 更新于:2010-11-10 阅读:

编者按

近日,农工党员、中国联通兰州分公司员工赵晓琨坚持4年每月捐款100元的事迹在社会各界广泛流传并引起强烈反响,经《兰州晨报》专题报道后,《解放日报》、《每日甘肃》、新浪网、网易网、东北网、中国江苏网、扬州新闻网等媒体纷纷转载。现将《兰州晨报》题为《兰州普通工人坚持4年每月捐款100元》的专题报道全文转载,望广大农工党员学习并发扬这种爱心奉献精神。

 

坚持4年每月捐款100元

 

每月捐出100元,从2006年4月开始,犹如上班一样,他每月必去甘肃省慈善总会捐款,如果哪个月有事没去,下个月肯定会补上,到目前为止,他已捐出了5200元。

  他就是赵晓琨,一名兰州通信行业的普通职工,以自己的小小善举,成为甘肃省慈善总会长期个人捐款第一人。8月的一天,当他再次来到甘肃省慈善总会捐款时,记者见到了这位38岁的捐款人,听他描述了4年多来的捐款之路……

 

  “那天捐完款走出来,感觉天特别蓝,觉得自己是被社会认可和需要的。”

 

  4年前,偶然看到一个电视扶困节目,成了赵晓琨捐款的诱因。“记得当时电视上播的是农村孩子上不起学的片子,看完后我觉得应该帮帮他们。”

  捐100元会不会太少了?应该上哪儿去捐?身边的人知道了会不会认为是作秀?当时赵晓琨也反复考虑到这些问题,但最终他决定还是要捐。经多方打听,赵晓琨找到了甘肃省慈善总会,才发现民勤治沙、母亲水窖、贫困助学等项目都需要钱。最终,他选择将自己捐的100元作为不定向捐款,用于各项需要帮扶的慈善项目。

  事实上,赵晓琨自己也没想到,他的“意外之举”会坚持下来。“不过第一次捐款后的那种感觉真好!”赵晓琨至今记得4年前捐款时的情景,慈善总会的人不仅没嫌他捐钱少,还向他讲了一些慈善知识,让他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那天捐完款走出来后,感觉天特别蓝,觉得自己是被社会认可和需要的。”

 

  “每次捐款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我觉得付出的同时收获更大。”

 

  也就是从那时起,赵晓琨对慈善有了新的理解,第二个月他又去了慈善总会,就这样半年后,他有了长期捐下去的想法。“我每月收入2000多元还算稳定,长期捐助应该不成问题,便跟家里人商量把这件事坚持下去。”

   这种行为坚持下来后,赵晓琨内心的变化越来越大,每月捐款成了他心头的牵挂。“每次捐款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我觉得付出的同时收获更大,它带给人的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后的享受!”赵晓琨说。

  “别看捐款的是我,可我的‘收益’也很大。”赵晓琨说,自从开始“每月一捐”后,他遇事更包容、更坦然了。

  谈到捐款对自己的帮助时,从事公用电话市场推广业务的赵晓琨,话变得多了起来。“这几年我的变化挺大,家人、亲戚朋友,就连我自己都觉得心胸更开阔了,待人待事也豁达了。

  

“我们总不能用灾难去激发大家的爱心,慈善应该融入生活,成为自觉自发的行为。”

  不过,也有人对赵晓琨的行为有过疑问。2007年当一位朋友得知他的行为后,曾不解地问:“你捐的那点钱能有多大用?”

  “当时听了后,也反复想过有没有用。”但当他看到静宁县民政局用捐款建的两眼母亲水窖的照片中,老农在水窖前流露出的欣喜笑容时,觉得这就是意义所在。“我并不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事情,我们这些工薪层、打工族,都有义务和责任去搞慈善。”

  几年下来,赵晓琨越来越关注慈善,也对它有了全新的认识。

  “汶川地震时,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人在捐款,挺震撼的。我这才发现社会不缺有爱心的人,缺的是激发爱心的动力。但我们总不能用灾难去激发大家的爱心,慈善应该融入到生活中,成为每个人自觉自发的行为。”说这话时,赵晓琨已经决定把慈善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计划要建立慈善网站,加入专为西部地区提供医疗服务的公益组织。他在QQ空间签名档里写着:也许你是一个穷人,但不能没有一颗慈善的心;也许你是一名受捐助者,但不能不去帮助他人。

  在甘肃省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李天昌的眼里,赵晓琨这位普通人的善举“难能可贵”。他说:“比起一些人一次捐出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行为,赵晓琨的捐款确实不多,但他能长年坚持下去,让涓涓细流汇集成大河,这种坚持也是最感动我们的地方。”

  李天昌说,像赵晓琨这种涓涓细流式的个人捐款越多,才更能广泛地实现社会的关爱,而这种量力而行的爱心,不会给捐款者造成负担,却能长期滋养那些要帮助的人,应该成为整个社会慈善事业所倡导的方向。

上篇:

下篇: